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人官方网站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澳门威尼斯人官方网站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欢迎您访问澳门威尼斯人官网网站!今天是:

【红网】高校思政课传播好志愿精神的五个维度

来源:红网 作者:陈丽荣 马澜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0日 15:11 点击:次

我国的志愿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据《礼记》记载,五帝时期就有救助矜寡孤独废疾者。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发展至今,志愿精神蕴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志愿者,勉励青年志愿者投身志愿事业,努力使志愿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应当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志愿服务中凸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校作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志愿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当从哪些维度,让思政课传播好志愿精神?

激发兴趣,让志愿精神理论更具“吸引力”

高校传播好志愿精神,应当注重提高高校师生对志愿精神相关理论的认知程度。首先,梳理整合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当梳理整合教材中志愿精神理论相关内容,并将其做成学习材料发放给学生,专门设置以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讲授相关理论。系统、完整的理论结合教师专门开展的主题课堂,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志愿理论的“吸引力”。其次,讲好背后历史。思政课教师通过追溯中西方志愿精神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为高校学生讲清相关理论的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讲解。同时在追溯中国志愿理论历史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也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开展志愿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关志愿精神相关理论的辩论活动,如“高校思政课有必要重点讲解志愿精神吗?”,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以课堂为小型社会,邀请部分学生扮演对志愿服务有需求的人,其余同学自觉选择在面对他人需求时作出何种行为,事后分别请志愿服务对象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做出不同选择的同学分别分享选择前的初衷和选择后的心得体会,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应用志愿精神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培育高校学生的志愿精神。

扎根实际,让志愿精神教育更具“现实力”

在现实背景下传播好志愿精神,要结合其特征,形式及内容紧紧贴近现实情况及学生需求实际。高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尤其注重将志愿精神教育同高校思政课相结合,传播好志愿精神。首先,实时嵌入现实志愿素材,讲好特殊背景下高校学生需要的志愿精神内容。精选高校师生身边的志愿服务素材,满足高校师生的实时需求,例如在当前新冠病毒背景下,明确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理解志愿者们工作的不易等。其次,丰富志愿精神教育形式,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志愿教育。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讲授志愿精神内涵。网络平台提供的实时答题、互动服务,帮助实现师生良性双向互动,提升高校关于志愿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注重教学反馈情况,针对需求及时更新、改进志愿精神教育。完善评价机制,拓宽师生的互动及反馈渠道,实现教学双方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还可依托网络平台设立“意见箱”“留言板”等,针对师生需求改进教育。

讲好故事,让志愿精神教育更具“感染力”

当前,为了更好服务大众,涌现了一批敢为人先、勤劳踏实的志愿者,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她们的故事值得广为宣传。首先,高校树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志愿者榜样。注重对校内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人员志愿故事的挖掘,如辅导员、学生、后勤工作人员等。他们的故事是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的优秀教学素材。其次,高校做好对榜样的宣传。宣传好榜样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凝聚在榜样身上的志愿精神,更加容易增强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感。深入挖掘每一位志愿榜样背后的故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宣传典型事迹。最后,高校注重对舆情的控制。如在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面对国外“疫苗研发和安全质疑论”“防疫政策批评论”等恶意中伤和国内“志愿服务作秀”“志愿服务不尽责”等不当评价,高校应当积极宣传我国政府权威媒体发布的疫情信息,通过讲好志愿者故事,使不当谣言不攻自破。

建好队伍,让志愿精神教育更具“实践力”

高校开展志愿精神教育,需要一批敢为人先、以身作则的师生,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高校应当培育一支有实力、有经验的师生志愿队伍。团聚青年志愿者,吹响志愿“集结号”。首先,选拔优秀的具有志愿精神的教师和学生代表。让党员同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领导、学生干部敢为人先、服务群众;让有实力、愿奉献的师生实现自身价值。守好志愿队伍的“入口”,让厚植志愿精神的师生代表冲在实践一线,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高校培训师生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技能。加强思想教育,厚植志愿精神;做好理论教育,用知识武装自我;增加实操机会,丰富实践经验。同时高校也应当做好志愿者的自我防护教育,让志愿者在奉献中挥洒汗水的同时注重自身防护。最后,实现高校师生志愿队伍的专兼职结合。高校要实现志愿队伍的专兼职结合,鼓励高校师生在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志愿事业并进行宣传、表彰,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的志愿团队,切实提升志愿工作服务质量及效率。

增强自信,让志愿精神教育更具“公信力”

高校通过思政课传播志愿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党和国家对高校师生的人文关怀与切实照顾,感受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高校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同,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在志愿精神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而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应当在志愿精神教育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的必由之路。其次,由政府牵头进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的机制体系。保障好志愿者权益、搭建好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平台、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让师生切实感受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与重视。最后,做好对党及国家对高校对相关志愿工作部署的宣传工作。使师生直观感受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基于此情感基础,高校学生对志愿精神的体悟更加深刻,由衷敬佩志愿者、积极主动献身志愿事业。

高校传播好志愿精神,有利于推动志愿精神在全社会的传播,推动我国志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使得志愿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陈丽荣 马澜(作者陈丽荣系澳门威尼斯人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2021年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BKS145)

原文链接:



上一条: 【人民论坛网】活化国产动画教育动能,助力思政课堂创新建设
下一条: 【澳门日报】大历史观视野中的澳门经济

关闭